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金句制造机,我一手打造最强电台 > 第157章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

第157章 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穿越大明我成了老朱儿子! 我有一个美人师尊 穿越汉献帝:曹孟德,你来当大将军! 玄学真千金摆摊后被大佬们团宠 开局强化癌细胞,我独获登神序列 步步生骄 我在恋综里疯狂通关恐怖游戏 一睡十万年 魂穿之农女种田忙 把现实改造成游戏

“关于顿悟,我再举个例子,比如我们常见的,关于甜豆花是正统,还是咸豆花是正统这个话题,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。

当你在网上和人争论的时候,这些观点看法是从何处来的呢?是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吗?

当然不是,你肯定是看过很多资料,有过很多亲身体验的阅历,进行过很多思考,甚至参与过很多场看不见硝烟的论战。

然后你才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块,只要一接触到这个话题,就会自动触发,有无数的观点可以输出……”

听完这句话,一些人当场就脸红了。

因为都不用等到顾知书整段话说完,仅仅是“甜豆花”和“咸豆花”六个字出现,很多人就已经触发了本能反应——

开始在键盘上用无影手敲打了起来。

每次这个经典话题能带起节奏,这些家伙都功不可没。

看见手机备忘录上已经写完3条的文稿,许多人都为自己的冲动感到汗颜。

晕,还真被他顾知书给说中了,原来我的脑子里真给装上了个模块啊!

“模块被自动触发,好处是可以节省大脑算力,不用每次遇到事情,都要长考一番才能做出回应。

而坏处呢?

就是在熟悉的领域,很难有突破性的思考成果。

因为你的思维已经被这些模块给封锁起来了,全部的思考,都围着模块打转,绕来绕去,都走不出这个被封锁的范围。

但也有例外,比如当我们身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之中,身心足够放松的时候,这些模块也是有可能被慢慢剥离的。

离散的知识,重新排列组合,就有可能建立新的连接,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要主张冥想的原因,也解释了为什么冥想容易产生顿悟。”

啊?

你还真给出这么详细的科学解释啊?

搞到我都有点想现在就在床上坐起来,试试冥想的功效了。

很多听众犹豫了片刻,最后还是抵不过温暖被窝的诱惑,没有选择付诸行动。

不是我不想,只是中了被窝封印术,实在是有心无力!

“我们回到身处龙场的王阳明身上,三十多年来的经历,此刻仿佛走马灯一般,在脑海里浮现,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,历历在目。

格竹致知导致感染风寒,两次科举落第的失望悲伤,被廷杖、被贬官、被流放、被追杀……

这么多的挫折,之所以没有把他打败,并非是来源于任何外物在支撑着他,而是他的精神,从未被压垮!

这也就是所谓的‘本心’!

他由此进一步意识到,本心的状态会决定一个人如何感知外界事物,以及决定自己要如何展开行动。

当人的心灵境界提高后,对外界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。

比如龙场这个地方,在外人看来,是穷乡僻壤,是蛮荒之地,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。

但在王阳明看来,这里却是精神的乐园,是顿悟的风水宝地,是他人生之中难得的风云际会之所。

由此可见,同样的人和地,你的心境不同,看到的东西也自然有异,圣人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困难,享受龙场的遭遇,而多数人却只会追逐身外之物,满心只想着逃离这个地方。

要认识天理,身处何地并不重要,理就在你自己的心里,这就是着名的——

心即理!”

“可是,知书,我想要提出一个质疑的观点。”陈乐瑶此时开口说道。

“嗯,乐瑶你说。”

“虽然王阳明龙场悟道,心学诞生,但,这似乎对他目前遭遇的困境,没有太大的帮助吧?他依然只是龙场的驿丞,依然远离朝堂之外。”

“是的,我明白你的意思了,你想问的,是心学对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对吗?”

“没错,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完全功利性的行为,但也不能完全抛开现实情况来看待问题,如何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。”

陈乐瑶的提问说到了很多听众的心坎子里。

是啊,你王阳明虽然是开创了心学,但如果你一直都被困在龙场这个小地方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连自己生活都过不好的人,再怎么自诩大师,吹嘘自己的学问,在旁人眼中,都没有太大的说服力。

心学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吗?

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
“问得好,思想本质上是用来指导行动的,一门崭新哲学思想的诞生,往往也会配套着对应的方法论。

而王阳明所开创的方法论,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——

知行合一!

但如果你简单把这四个字,理解成为我是怎么想的,我就怎么去做,那就错了。

知和行的关系,古往今来,被无数人争来吵去,也弄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。

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。

有人认为知易行难,懂得理论是很容易的,但实践起来很难。

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,领悟道理很难,实际做起来反而容易。

到底谁是对的呢?

我也不知道,总之那么多圣贤都吵不出来个结果,我也做不到。

但王阳明这时候却跳出来了,他大喊道:小孩子才做选择,我全都要!

王阳明讲,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,过去知识是被锁在书本里的,过于死板,缺乏鲜活的实践。

知和行应该是统一的,不该被区分开,知是未发动的行,行是已经实现的知。

一个人有诞生想要获得某种认知的念头时,实际上就已经算是行动的开始了。

当他认真做完了某件事情后,他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认知。

就像一个人孝敬父母,他内心产生了这个想法并且付诸行动,才算是他真正认知了孝顺的道理。

总结下来,就是说——

一个人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,必须要有符合实际、脚踏实地的方法。

二十多年后,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,看到了‘知行合一’这句话,一个人读懂了,另一个人没有读懂。

读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,没读懂的那个人叫海瑞。

四百年后,有一个年轻人看到这句话,佩服得五体投地,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,还改了名字——

叫陶行知!

扯远了,还是回到乐瑶你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,即这套心学如何影响现实呢?

在龙场的几年间,王阳明积极推广自己的心学思想,吸引了很多学生,也获得了当地官员的赏识。

被贬期满后,由于他积攒下来的声望和人脉,很快就被推举担任了庐陵县知县。

等到刘瑾被处死,最大的障碍被扫除,至此王阳明的升官之路就一发不可收拾。

1516年,他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,负责去江右剿匪,年少时领兵打仗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。

但这活可不轻松,因为当地的匪患已经相当严重,而且官匪勾结,前面几任官员都拿这种局面没有任何办法。

还记得王阳明熟读兵书,学习兵法的那些日子吗?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重生之从学渣到学霸 我真是来交换的 不当神豪的那些日常 逆天小神医 我的剑呢 狂婿重生之2000 江少每天都在求名分 洛杉矶1992 赶海的教师 开局一万生活费,赚下万亿身家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